Qus1.韓愈藉李愿之口抒發心中塊壘,他批判了什麼?而他的無奈又是什麼?

韓愈在文中批判之人,其一為當朝得勢之權貴,人稱大丈夫者─韓愈藉由其為官時聲威赫赫、呼風喚雨之情景與其居家美人相伴之事諷刺當時官場生活之腐化,而韓愈也藉美人爭寵之事暗批群臣為爭得聖寵,相互較勁之醜態,並諷刺當朝天子之昏庸無能及識人不清。

韓愈所批判者,其二為趨炎附勢之小人─韓愈以「處污穢而不羞」批評那些小人身處於腐敗的官場中,為了巴結權貴、取得權勢,做出附庸媚俗、曲意迎合之舉卻不感到羞愧,終日唯唯諾諾,老死而止。

韓愈之無奈在於其自身空有才學卻不受君主賞識,而當今天子識人不明、昏庸無道,讓無德之人身居高位、手握重權,而自己雖有滿腔抱負卻無處施展,只能藉李愿之口訴說其不平之處,抒發自身抑鬱之情,或許此種「有苦難言」之哀,正是韓愈最無奈之處。

Qus2.你對士人的隱逸之風有何看法?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仕,無道則隱」,由此言可看出古代士人隱逸與否與當時社會情勢之好壞有著不小的關係。

就儒家思想而言,國家社會之事當為己任,故當政治清明、天下有道之際,理當出仕為官,施展自身才學,以達到兼善天下之目的。但相反的,若時局混亂、上位者昏庸無道或抑鬱不受賞識之時,至少應做到獨善其身、不為世俗之事所侵擾,而此時隱逸山林便成了最好的選擇。此看法或許由《後漢書》中寫道:「或隱居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已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可得到應証。

但若從反面來看,隱居又何嘗不是一種逃避之舉?雖世道混亂,但如王安石、韓愈者,仍在困境中堅持自我理念,推行變法及古文運動,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至少他們曾經為了改變當局而努力,而不是選擇遠離世事,若他們沒有此種堅持,又哪會有後來的成功呢?

而從道家思想來看,士人隱逸也並非全是消極避世之舉,也有單純是因天性不適合官場而選擇隱逸之人,如唐朝的陸羽及北宋的林和靖者,其皆是選擇不踏入世局,以一種閒淡自適的態度來度過生活,那也是另一種隱逸之情。

自古以來,無論士人隱逸之因是自我性格使然或是外在環境影響,其皆為他們自身之選擇,而隱逸便成了他們在心境上最坦然自適的生活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